随着9月初全市小学、幼儿园的开学、开班,承担着孙辈们上下学接送、准备三餐任务的老年人又开始忙碌起来。在这个群体中,有一部分是为了支持儿女事业像“候鸟”一样离开家乡,专程“漂”到杭城照料儿孙辈的老年人,他们被称“杭漂族”。
据《杭州老龄事业公报》数据,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06.2万,减去上一年公布的174.44万在籍老年人。大致估算外来老龄人口达到30万,占全部外来人口的12%左右。这个数据还在持续增长之中。
“放不下的儿女,回不去的故乡”,身体和心灵处于“双重漂泊”的随迁老人构成当今老龄化中国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图景。他们承受着可能比年轻人更大生活压力,要克服更多的困难。
近日,本报联合杭州乐活公益服务中心对“杭漂”老人的现状、困境、需求等发放了4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42份。结合本报记者对“杭漂”老人的实地体察、深度访谈,一起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倾听他们的心声。
342位“杭漂”老人的342种生活
“儿孙辈”几乎是所有人的重心
接受本次问卷调查的“杭漂”老人中,年龄最大的调查对象92岁,年龄最小的50岁。342位“杭漂”老人中,来杭帮子女照顾孙辈的占比50.58%,来杭养老占比15.79%,照顾子女生活和打工分别占比13.45%和12.28%。
随着杭州城市发展建设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新杭州人来到杭州工作和生活,随之而来的还有帮忙照顾子女和孙辈的老人们。
以蒋村街道西溪里社区为例,“目前社区外地来杭的老人大约3600人,约占社区总人口18%,绝大部分都是来帮子女照顾孙辈的。从历年社区走访登记情况来看,这个数据正逐年上升。”社区党总支书记包治芳告诉记者。
据本报调查显示,64.62%的老人在杭居住年数超过8年,2年-5年和5年-8年均占比14.04%,2年以下占比7.31%。
“我孙子今年10岁,上小学二年级,从他一出生我就来杭照顾他,基本上没有回过老家。”今年65岁的黄姿颖来自山西,她告诉记者,小区里有许多像她一样的‘杭漂’老人,都是孙辈一两岁时过来帮忙带,有些一直照顾到上初中。
记者实地调查了解到,有许多像黄姿颖一样的“杭漂”老人,虽已来杭多年,但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加上远离亲戚朋友等原因,他们面对着许多困难,始终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本次问卷调查也显示,37.72%的老人觉得在杭生活成本高、经济压力大,31.58%的老人有缺乏朋友和社交困难的困扰,19.88%的“杭漂”老人面临着照顾子女、孙辈压力大的困境,14.04%对目前的“杭漂”环境不适应,2.92%的老人觉得和子女、孙辈相处不融洽,甚至有焦虑、失眠等情况。
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朋友缺失、活动范围小……“杭漂”老人们虽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杭州靓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们爱上了这座包容、热情的文明城市。据问卷统计分析,74.85%的老人们对目前的生活状况很满意,想回老家的老人仅仅占比7.89%。
夫妻分离,异地医保,社交困难……
“杭漂”老人更需要精神赡养
每天6点起床做好早饭,7点从菜场回来后再送孙子去幼儿园,下午在家打扫卫生准备晚饭,16点准时去接孙子放学……这就是葛小群每天的生活。
3年前葛小群为照顾孙辈从老家湖南来到杭州。原本想和老伴一起来杭,但儿子在杭州居住的房子不大,容纳不下那么多人,商量后决定葛小群一人来到杭州,老伴留守在老家。
老伴身体不太好,担心其身体的葛小群每天视频提醒他吃药。有时她看到老伴一个人一碗白饭就着榨菜咸菜吃,也只能干着急,心疼他不为身体着想。
“都说老来伴,现在变成了‘老来离’。离孙子小学毕业还有六七年,再次和老伴一起生活估计我们都到古稀之年,怕是连吵架都吵不动了。”葛小群笑着说道,但这笑容里带着些苦涩。
三代同堂按理说应该是其乐融融,但记者调查发现并非如此,不少老年人和老伴长年分居两地,无人倾诉的痛苦与陌生孤寂的异地环境,让他们身心俱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三科主任陈梅芳介绍,分居两地的老年人因为身处异地,情感无法输出,不能直面交流沟通,很容易遇到一些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和家庭关系的问题。
“老年夫妻相濡以沫几十年,他们为了家庭和下一代迫不得已两地分居,作为子女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尊重和善待。老人帮忙照顾孙辈并不是他们的义务,应充分尊重老人的意愿,尽可能还给他们一个自由的晚年。”陈梅芳建议,子女在做好老人“物质赡养”的同时,更要重视“精神赡养”,多留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倾听他们的诉求需求。
在异地生活,除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就医难”“就医贵”仍是他们当下面临的一大问题。本报的“杭漂”老人热线电话就收到了一位读者的来电:自己在老家退休,为照顾孙辈跟随子女来到杭州居住。因为医保在老家,生病就医报销比例较低,后续报销流程也非常复杂,常常面临报销周期长、医疗费用高等问题,即使报销后也还要花费一笔不小的开支。
除此之外,无法适应节奏快速的城市生活也阻碍了他们融入新环境的进程。两年前从老家金华来到杭州帮忙带孙辈的胡建民,曾是犁地种田的一把好手。但因没上过学,看不懂路牌,平常在杭州的活动范围只在小区楼下和经常去的菜市场。早些年劳作落下了旧疾,他还有腰疼腿麻的毛病,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他时常感觉自己“老了不中用”。
(商报记者 王然 见习记者 叶歆 通讯员 赵烜臻 包治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