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 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2021-12-28 13:48:22

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士后刘洋是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是青年泰山学者、研究员。刘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地处济南高新区的量子技术研究院是圆自己“科研梦”的最好载体。

12月18日,在黄河流域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济南市委常委、副市长,济南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宏志在致辞时提到了上述科创载体建设与人才引育的互动案例。

在王宏志看来,“三个走在前”的要求,既是对山东工作的勉励,也为黄河流域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记者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济南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实现1106.8亿元,增长12.9%,增速达到全市的1.5倍。辖区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支柱产业规模均过千亿元。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济南高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在本次论坛上,王宏志透露了济南高新区的新动向。

30年成长史,改革成为“第一动力”

通过应用工业互联网+5G及区块链技术,构建以“货物出区免担保、一物一码可追溯、展示商品可退回、交易消费才缴税”为特色的全流程保税监管贸易模式,扩大国内消费,畅通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关键节点,探索消费国际化和贸易转型升级的“济南路径”。

上述描述,是济南高新区“链上自贸”数字化贸易平台的特色。今年1月8日,海关总署已将其正式备案向全国推广。

济南高新区一贯遵循向改革要动力。王宏志表示:“改革先行,我们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

实际上,成立30年来,济南先后经历6次改革,特别是经过去年新一轮改革,形成了济南高新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三区叠加”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优势,推行“管委会+高新控股”企业化管理模式,4大片区分别配备园区服务中心、高新控股子公司和街道办事处“三驾马车”,对口负责服务企业、项目投融资和社会事务管理,人员实现交叉任职,体制机制更灵活,协同联动更高效。

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济南高新区深谙平台的力量。

在黄河以北,一大片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10家“中科系”院所相继在此落户。

他们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中科系”之外,引进新松工业软件研究院和山东航天人工智能芯片研究院,使得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突破270家。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打造国内首个人力资本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广“人才有价”评估体系,实现了“知识产权可作价、成果转化能估价、人才团队有身价”,同时由政府财政出资担保,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最高70%的贷款风险补偿,助力济南成功获批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目前,济南高新区拥有各类人才21.9万人,院士等国家级人才185人,泰山产业领军等省部级人才274人。

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我们发挥济南高新区量子科技优势,成功研制颗粒物光量子雷达,建成全国首张光量子雷达大气监测网,在污染物检测、环保治霾等方面逐步实现产业化应用。”

这是王宏志在黄河流域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论坛上透露的重要信息。

一方面,从2011年5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成立算起,济南高新区培育量子科技产业已经10年。10年来,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也吸引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落地。另一方面,在利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实现该区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他们十分注重利用新技术推动生态保护,从而实现“双碳”目标。

今年九月初,济南高新区率先编制完成《济南高新区绿色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目标指向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园区。

根据这个方案,该区聚焦产业绿色化,先后引进吉利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动力电池等一批低碳制造企业,加速布局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产业。比如,吉利新能源汽车将于明年4月份实现组装车型投产下线,年产能达10万辆,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4万吨以上。

同时,济南高新区利用东西部协作契机,在甘肃临夏建设文冠果试验示范基地,利用植物基因编辑技术改良碳汇植物文冠果,规模化推广种植5万亩生态碳汇林,预计20年产生48万吨碳汇,为黄河流域碳排放交易提供有益探索。

(记者王延斌通讯员李晓君)

标签: 量子科技 产业化 应用场景 绿色发展

关闭
新闻速递